在小红书上看到一篇文章:
农历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故事
说到“大暑”,这可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其实,二十四节气这个概念,在中国古代可没那么完善。是德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汤若望(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, 1592-1666)对它进行了全新的修订,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格式。
以前的黄历,那可真是老掉牙了,误差大得离谱,钦天监预报的天象也是一塌糊涂,搞得崇祯皇帝火冒三丈。后来,在徐光启的推荐下,汤若望等耶稣会士进了宫廷,开始修编新的历法。
在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下,这修订工作整整花了四年时间,到1635年才完成,总共有一百多卷呢!这新历书与其说是一部历法,不如说是一部涵盖了当时欧洲最重要天文学成果的天文学大全。
1645年,《西洋新法》正式定名为《时宪历》,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颁行,成了指导中国民生生活的典籍。也就是说,从这时候开始,中国的新“农历”正式启用了。
所以啊,咱们现在用的农历二十四节气,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呢!